北京八中少儿班的启示
作者:卢磊
■14岁进入重点大学,16岁留美读博士,19岁成为建筑设计师,20岁当副经理、工程师
■一年级读高尔基、鲁迅,二年级读《老子》、《红楼梦》,课堂上允许看课外书
■考满分的孩子被拒门外,老师听学生指挥,不做作业的女生却受到鼓励———
14岁进入重点大学,16岁的留美博士生,19岁的建筑设计师,20岁的副经理、工程师。在北京八中少儿班的191名毕业生档案中,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个别。
有调查研究表明,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的各项生理和体能指标均超过北京市和日本的同龄儿童的平均指标。在校生共有248人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毕业生全部升入大学,96.8%升入重点大学。
平均年龄只有10岁,文化水平只有小学四年级,要在减少50%的课时里(即四年)完成初中和高中的所有课程。而毕业生的水平要高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水平。少年班学生除了先天的超常智力之外,是否还有些别的原因?
满分的孩子被拒门外
为了少儿班的入学考试,有个家长让孩子把智商测验题背下来,考试时拿了满分,但学校却把孩子拒之于门外,因为在后来的封闭式测试中发现,他的成绩并不是学习能力的体现,而是背下来的,每题的答案都有出处。少儿班要培养的是有个性的学生,能突破常规的学生。
丁思11岁时被美国权威机构认定为数学天才少年,13岁时考入北师大数学系,上大学后,在读少儿班时就已产生的哲学兴趣又冒了出来,于是他大学毕业后考入北大哲学系读研究生。丁思对哲学的兴趣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少儿班的分组教学中培养出来的。
少儿班将全班学生按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和情感意志力分为A、B两个教学组,A组学生以自学、讲座、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学习;B组以教师讲授为主。A、B组同时上课,教室分开,但可以自由流动。学习的结果往往是A组的自学能力和成绩都优于B组。丁思就是得益于A组的自学能力培养。
少儿班还实行弹性学制,在4年的学习中,如果发现学生能力特强,可让他提前1年毕业,如果发现学生在心理或生理上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可延长一两年再考大学。李灼毕业后参加高考达到了理工类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她想学文科,于是留校再学一年,考取了外交学院。饶强上完4年少儿班后,在高中读了一年后考入清华大学,22岁的他现已是博士、北大讲师。
老师就是“教育部长”
教英语的李老师看到有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说:“只要把内容和方法听懂了,上课看些别的书也可以,不干扰上课就行。”
教语文的徐老师不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第一年让学生读高尔基、鲁迅的文章,第二年让学生看《老子》、《红楼梦》。
少儿班的教师就像“教育部长”,他们有充分的权力来决定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速度及采用的方法。物理、化学老师可以打乱初高中的课本,把课程内容重新组合再教学,语文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带学生们去逛书店。
徐老师作了一个比较,一位经验丰富的毕业班老师,可以猜到考试会考哪种类型的题,哪种结构的作文能拿高分,可这种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自主思维的权利,而在少儿班,老师都听学生的指挥。
数学老师出错了一道题,有位学生用3种方法证明了题目是错的,老师立即表扬了他。
有位女生酷爱读书,结果上课看课外书,下课回家不做作业仍看课外书,家长劝告批评都没用。而她的语文老师正好相反,非但把自己的书借给她,还帮她借书,办借书证。让她看个够。结果不久,那位女生的态度就不那么对立,成绩也渐渐好起来了。
高考只是一场“游戏”
少儿班每周体育课安排5个课时,两个课时是常规体育课,3个课时则称为“自然体育课”,由老师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远足、爬山、游泳、跳水、滑冰、自行车旅行、长距离行军等活动。
还有一门新鲜的课程叫综合自然科学基础,其教学顺序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实验—归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同时,学校还为少儿班安排了历史、形式逻辑、环保等课程和讲座,还计划聘请专家,开设哲学、经济学等课程。
一边是中小学生减负,一边是少儿班增加课程,怎么办?老师和学生的反映却出奇地一致:毫无感觉,一直都这么轻松过来的!那么学这么多“旁门左道”,如何有时间应付高考?少儿八班的徐老师说:“高考只是一场‘游戏’,不是学习的全部,我只需用半年的时间来对付,赢得一张进入大学的‘门票’,学生又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
文章系八中少年班报考指南(多篇文章供参考),推荐您点击左侧链接了解更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