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师节收礼之余还要反思问题根源
随着教师节的来临,教师节送礼问题在网络上成为了一个热点。如果您多去看几篇大媒体发布的文章,就会发现多数是持批评态度的。
批评什么?教师不应该收礼,应该自律。
我就奇了怪了,为什么其他阶层的人收礼从来没有被非议过?
比如土地局,城建部,反腐财政等部门?
如果随便找一个二级城市来统计一下,我觉得一个城市所有教师节送的这点儿礼,相比于如上列举的这些部门就是九牛一毛,甚至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京华网的一则报道称,多数家长送礼是因为周围人的影响。(部分报道内容见文章底部。)
敢问,是不是只有教师圈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影响呢?其他部门都不受周围人影响?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是社会成本升高,而教师的整体福利待遇与社会地位并没有多少变化,导致教育问题的增多。这就是为什么这一年来教育上的问题如此之多。
我觉得老师们都比较苦逼,白天要上课,值班,开会,做研讨,晚上还要批改作业试卷,还要接听家长的电话。而且,这些还没有加班费。
敢问一下,任何一个行业,比如搞IT的,搞工程的,搞科研的,你们晚上加班到11点,不给你们加班费你们干不干?
作为老师,不得不干,咱们做的是教育。
报道节选:
“反正我接触的圈子,十个人当中,八九个都送。”一位家长表示,一般送购物卡,也有送现金或礼品。
北京一位中学生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她是2011年从澳洲回国定居的,2012年开始儿子在北京上学。“一开始不太适应国内的习俗,老师对孩子比较冷漠,甚至带给他一些负面情绪。后来听别的家长建议,买了三张卡登门拜访,之后老师就经常鼓励、表扬他了。”
一周姓家长也表示,老师很辛苦,过节送点礼很正常。“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希望老师在学习机会与评三好学生、推优等方面多给孩子机会。”
采访中记者发现,更多的家长是在买与不买之间“纠结”。内心上,他们不愿意送礼,觉得是“不好的社会风气”。但又担心,自己不送别的家长会送,孩子得不到老师的“照顾”。
“其实,老师们也很烦恼。”在一所私立小学当教师的杜金霞告诉记者,去年教师节就收到过化妆品,今年又有家长送礼品卡,“不收的话家长更担忧,觉得自己瞧不上,收了自己心里又不安,真的很无奈。”
“送这些俗气的礼品卡还不如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贺卡温暖。”一位老师说,以前,学生会在家长的指导下画一张贺卡,老师收到哪怕看不清楚图形的卡片也很开心。(王尚)
推荐阅读: